

雨水多的環境下,戶外監控易因進水、受潮、鏡頭起霧導致故障或畫面模糊,選對設備是關鍵。需圍繞“防住雨、抗住潮、看得清”三大核心,避開“只看價格、忽略防護”的誤區,重點關注以下四方面,確保監控在多雨天氣穩定運行。
一、防水等級:認準IP66及以上,拒絕“低防護陷阱”
雨水是戶外監控的首要威脅,防水等級直接決定設備能否“扛住雨”,需優先鎖定高防護標準。
核心指標:IP66是基礎,IP67/IP68更保險:IP66等級可完全防止粉塵侵入,且能抵御強烈噴水(如暴雨、水槍沖洗),滿足多數多雨地區需求;若安裝在低洼易積水處(如小區低洼路段)或臺風多雨地區,選IP67(可短時間浸泡)或IP68(長時間浸泡)等級,避免雨水倒灌導致內部短路。

警惕“虛標防護”:部分低價設備標注“IP66”,實際接口無防水密封圈、鏡頭縫隙未密封。選購時查看設備檢測報告,優先選品牌產品(如??低?、大華),其接口處多帶防水膠塞,機身接縫用防水膠密封,防護更可靠。
重點檢查“薄弱部位”:網線口、電源口是防水薄弱點,選帶“防水接頭”的設備(接頭處有橡膠密封圈),或額外購買防水盒包裹接口,避免雨水從接口滲入(某小區曾因接口未防護,一場大雨后10臺監控集體故障)。
二、抗潮耐用:選對材質與設計,應對高濕環境
多雨天氣伴隨高濕度,設備易受潮老化,需從材質、結構設計上強化抗潮能力。
機身材質:金屬外殼優于塑料:優先選鋁合金或不銹鋼外殼設備,比塑料外殼更耐潮濕腐蝕(塑料在長期高濕下易變脆開裂),且散熱(或排水)性能更好,減少內部冷凝水產生;若預算有限選塑料外殼,需確認是ABS工程塑料(耐候性強),而非普通聚乙烯塑料。
內部防潮設計不可少:高端機型會在機身內部填充防潮棉,或內置除濕模塊(如小型加熱片),避免溫差導致內部結露(如白天雨水沖刷機身降溫,夜間溫度回升,內部易形成水珠);部分設備還會在鏡頭玻璃內側鍍防霧膜,減少水霧附著。
避免“鏤空設計”:盡量選全密封機身設備,避開帶散熱孔、鏤空裝飾的機型(雨水易從縫隙滲入),若設備有散熱需求,需確認散熱孔帶防水擋板(雨水無法直接灌入)。
三、畫面保障:抗雨防霧,確保雨天看得清
雨水會遮擋鏡頭、導致畫面模糊,需從鏡頭設計、夜視功能上確保畫面清晰。
鏡頭選“防刮防水鍍膜”款:鏡頭玻璃鍍疏水鍍膜(雨水落在上面會快速滑落,不形成水膜),避免雨水附著導致畫面模糊;同時鍍防刮膜(雨天風大易夾雜沙塵,防止鏡頭被刮花),某小區用普通鏡頭監控,雨天畫面全是水痕,更換疏水鍍膜鏡頭后清晰度提升80%。
夜視功能適配雨天需求:雨天光線暗,優先選“雙光夜視”設備(紅外+白光),紅外夜視確保15-20米內畫面清晰(普通紅外燈在雨天亮度衰減少),白光夜視可在需要時切換彩色畫面,方便識別車輛車牌、人員特征;避免選僅支持紅外夜視的低端機型(雨天紅外反射易導致畫面泛白)。
帶“自動除霧”功能更省心:雨天晝夜溫差大,鏡頭易起霧,選帶鏡頭加熱功能的設備(通電后加熱片融化霧層),或支持“自動除霧算法”(通過圖像處理消除霧感),確保霧天畫面無朦朧感。
四、安裝與配套:細節防護,減少雨水隱患
選對設備后,安裝與配套措施不到位仍會出問題,需注意三個細節。
安裝位置“避雨高于防水”:盡量將監控安裝在屋檐下、雨棚下(如小區門口雨棚、路燈桿高處),減少雨水直接沖刷;若必須安裝在露天處,需調整角度(鏡頭略微向下傾斜5-10°),避免雨水直接滴在鏡頭上,同時用防水支架固定(支架與墻面連接處用防水膠密封)。
供電與傳輸“防雨水侵入”:優先選POE供電(一根網線傳數據與電力,減少線路接口),POE交換機需放在室內或防水箱內;若用無線傳輸,選工業級無線攝像頭(標注“雨天信號穩定”),避免普通無線設備在雨天信號衰減嚴重。